《棄粵語是大勢所趨》陳心遙
刊登於2014年9月17日《信報》副刊《視線所及》專欄
有報道說棄粵語成大勢。有問卷調查指:八百名育有三歲或以下幼童的受訪家長中,超過六成表示願意以子女廣東話水平下降為代價,換取更高的英語和普通話水平。有家長直言:以子女「前途」行先,要有「犧牲」。
到底世上有沒有為下一代「前途」而故意不傳授母語給子女的家長呢?我不知道不肯定,大概遠至瑞典的皇室、巴西的貧民、非洲的土著也不會吧。
先不要和外國比較,香港人出名務實,唔會執着區區「語言傳承」這些小節的。我們討論一下這個邏輯:首先,我們覺得未來大勢所趨是普通話,這個大勢大概是指中國大陸經濟崛起,將來各行各業,無論做生意還是從事專業服務,都要懂得和內地人士好好溝通吧。沒錯,或者家長本身就是中國大陸做生意或工作的人,那麼家長本身是自出娘胎就懂普通話的嗎?還是覺得如果你一早懂得說一口翹舌的北京腔,你現在會多賺幾個億吧?
無論你還是你的子女,可以到中國內地工作,首先是因為你的專業、知識,或者你做生意的眼光,或者你能把中國沒有的東西帶到中國去的能力,這是香港由五十年代開始一直賴以生存的「市場價值」,之後才是你的溝通能力。如果你覺得這個溝通能力,比起上述全部都更優先和重要,你應該讓子女一出生就到北京留學,學最正宗的普通話。
很多香港人,都把「語文」當作如黐膠花、修電器一類的手藝,以為語文能力就等於學好拼音、文法、生字,然後寫好一封商業信件,之後就算不是飛黃騰達一片光明,也至少不愁兩餐吧。
然後為了要下一代懂得這門手藝,為他們的前途着想,叫子女「犧牲」自己的母語,以為只不過是廣東話之嗎?講講下就識啦。殊不知「犧牲」的,不單是「奄尖」、「濕碎」、「詐諦」幾個粵語詞的意思,而是犧牲香港人用粵語思考的能力,以及香港人一直屹立於華南,在中西文化夾縫下的生存模式。
家長們,除非你打算盡快舉家搬到中國大陸,或美加澳紐居住,或者好肯定你子女一畢業就要回中國大陸、美加澳紐發展。否則,與其很在意子女要學好普通話、英文, 還不如先着緊一下,我們這一代 到底要交給子女一個什麼樣的香港呢?